Charlie Mahone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隨著中國學生申請外國大學人數的迅猛增加,他們脫穎而出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留學潮中的國際化教育格外受人關注。
去年底在北京舉辦了一次由一家中國國際教育機構和一家互聯網站共同主辦的國際學校發(fā)展大會。這次會議旨在見證中國國際化教育的過去并展望未來,參加者多為國際教育界業(yè)內人士。在會場上,我鄰座的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女士是一位海外中學的全權代表,常住北京。她的孩子在國內就讀國際幼兒園。她告訴我,作為一個從小就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孩子的媽媽,她的想法與多數中國家長一樣,對國際化教育的結果——最后小孩能夠去外國哪所學校讀書是最看重的,因為中國國際學校建立時間不長,孰優(yōu)孰劣在短時期內只能看結果。對這番話,我感觸頗深。
留學潮中的中國國際化教育格外受人關注。普通中國人最關注,或者說那些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家長最關注的實際問題,就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國際化教育能否把學生送到外國最好的大學去。而這也是許多中國人衡量中國國際化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作為大學招生官與申請指導行業(yè)專業(yè)組織NACAC(美國大學招生咨詢協會)和International ACAC(海外升學指導協會)成員,以及在北京四中、清華附中擔任出國留學申請顧問工作的經歷,我眼里的成功的國際化教育,并不僅僅是把那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中國學生送入外國最好的大學。
記得五年前與哈佛大學招辦主任William R. Fitzsimmons先生交流中,我曾問他哈佛大學最大的財富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學生。每一個學生在性格、經歷、體驗、學術上的差異化,為他們彼此之間相互學習、分享和提高提供了可能,也讓學生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中國的國際化教育難道不應該從中獲取靈感與啟發(fā)么?
幾年前,我擔任北京四中國際項目的招生面試官時,我考慮更多的是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各自的閃光點,而不是簡單地依據初中排名或中考成績來決定學生的高低差異,并由此決定取舍。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而不應該只是炫耀獎杯的展示柜。對于一個學校來說,成功意味著你對于學生的塑造與培養(yǎng)的能力,即如何把一名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持續(xù)發(fā)展?jié)撡|的人才。所以,那些以錄取學生的平均分有多高而自詡的學校,是否應該思考一下教育的本質,或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
海外留學教育圈中對于“diversity”(多元性)這個詞不會陌生。任何一所招生官都會在宣講學校時提到它。在十年前,很多人會把“diversity”歸結為學生來源地的不同,所以外國大學為了增加其學校的“diversity”而錄取中國學生。由于當時申請海外學校的中國學生比例很小,這樣的理解還是說得通的。
然而隨著中國學生申請外國大學人數的迅猛增加,他們已經占外國大學國際生的最大部分。于是,外國大學招生官篩選中國申請者時,錄取原則中“diversity”的含義已經跳出了“地域差異及多元性”。來自中國的學生越多,他們脫穎而出的難度顯得越大了。而其本人大都受教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中國家長,還是習慣性地認為如果我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那就應該被外國的名校錄取。然而,這個“應該”在外國大學錄取的標準里,根本就不存在。
簡言之,外國大學的錄取標準是好中選特,特,就是有特點,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好而無特的學生,甚至有的就是外國學校拒之門外的那些考試滿分,比如SAT 2400分的學生吧。3年前,我熟悉的一個學生在SAT考試中得到了2390的高分,但卻被美國排名前10位所有的大學,包括哈佛、斯坦福、耶魯、普林斯頓等等拒錄。
外國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其實就是他們對申請者所說的"holistic view"(全面考慮)。含有“holistic view"的標準與教學體系,其宗旨并非僅僅在于把學生送入所謂名校為唯一目標。根據我的經驗,以"holistic view"為國際化教育標準,國際化教育的學校才能使其學生在申請外國大學時充滿自信。我常常發(fā)現,“有意思”的孩子要比那些有較高的標準化考試分數的孩子更受到招官青睞。
"Holistic view"的標準,其實就體現在外國大學需要申請者所提交的那些材料中。因此,以申請標準來關照國際化教育的設計,即是中國國際化教育的起碼遵循。
這些材料中,首要的應該是學生平時學術表現。具體的載體就是成績單——不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成績單,而是初、高中學習過程的成績單。國外大學多要求看到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從中分析評估學生的學術潛質。這就要求國際化教育的管理層要統(tǒng)籌教師隊伍的課堂教學,建立科學的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級體系,且要根據中國國情,比如同科目多教師對學生的測評手段要統(tǒng)一,評價標準要一致等,進行相應的協調調整。
在中國,許多國家化教育學校的管理層糾結于采用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是用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Advanced Placement(AP),還是用A-level等等。但是,實際上,不論是采用哪一種,完整的課程體系是最重要的。大學的招生官們深諳各種課程體系的特點、難度還有時間軸,對于他們來說,區(qū)別只在是否完成。國外大學無法相信一個沒有完成中學學習過程的申請者有實力在大學中適應與成長。另外,中國國際化課程體系設計還要兼顧學生成長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僅要有梯度,讓學生逐級提高,還要有廣度,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擴展知識面。國際化教育的學校既不能一股腦地、隨意地把各級課程全扔給學生,也不能由于招聘外教的困難而隨意刪減科目設置。
不可否認,標準化考試(SAT/ACT/AP)和語言水平能力測試(托福、雅思)是申請者需要提交的材料之一。ACT與改版SAT對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要求的提升,要求相關課程設置更應該注重課外閱讀拓展,賦予學生更多應用語言的機會,提升學生語言認知能力,進而全面增強學生語言技能,而靠單純專項備考或將學生推到社會的考試培訓機構獲取應試技巧肯定是不足取的。
對于中國學生而言,申請國外大學時如何展示自己“軟實力”,即如何真實有效地體現自己的個性、潛力、領導力、創(chuàng)造力、交流能力、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等良好的品質,是一個特別值得思考的問題。為此,國際化教育學校的管理層應該在教學體系之外,提供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各種機會,給予學生更多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在申請的最后時刻“拋光”與“包裝”學生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應該堅決摒棄。
不過,如果國際化教育只是象征性設置一個主管課外活動的老師,則屬糊弄差事。在此,中國國際化教育的學校不妨參考和學習國外中學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國,多數情況下,每位任課教師除了本職的授課教學外,通常兼管俱樂部或運動隊,指導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有些學校則設立“導師制”,每位老師分配幾名同學,老師可以時常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隨時備詢或提供學術及學術外的各種建議與指導。
在中國,考慮到學校資源的有限,以及學生在?;顒拥耐恍耘c統(tǒng)一性,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與調動校外資源,建立家長委員會與校友會,利用家長和校友的人脈資源,搭建學生課外實習、社會服務和較高水準“學術”研究的平臺,把學生們活動的領域向外拓展,以發(fā)揮學生的不同特長,形成差異性。幾年前,北京四中的海外校友對我籌劃的首屆海外學長助學活動反響熱烈,積極回到母校為學弟學妹們答疑解惑。課外活動、社會服務、科研項目、學術競賽、個性張揚等,是呈現申請者差異的載體,它們會在填寫的表格中、面試環(huán)節(jié)的對話以及申請文書的主題中體現出來。所以,讓學生借用一切機會與平臺發(fā)現、發(fā)展自己是中國國際化教育學校設立之初就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中國國際化教育成功的最后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學校管理層要對升學指導隊伍予以重視。作為國內一個新興行業(yè),很多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還不理解這個行業(yè)的性質。最近一些年,中國每年有數萬,甚至十幾萬計的學生赴國外留學,但是,可供國外招生官信賴的學生評價來源卻寥寥無幾。對于中國學生而言,申請者沒有專業(yè)指導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國際化教育學校的升學指導不應該從高三才開始做申請指導,駐校的指導需要從學生一上高中就開始幫助其規(guī)劃自己的發(fā)展藍圖,確定自己未來目標,并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不斷指引其完成階段目標,幫助其完善和突破自己,最終實現其夢想。
更重要的是,升學指導還應該肩負與海外招辦緊密聯系的使命。他們會隨時更新申請與錄取的政策變化,并將本校的各種情況和發(fā)展隨時與海外進行交流溝通,樹立學校正面積極的形象,保證學校和在校生的最大利益。非專業(yè)地指導,不諳國外實情的夸夸其談,甚或連升學指導崗位都不設,必將把焦慮學生和家長推向社會,讓中介去“拋光”“打蠟”。長此以往,學校海外聲譽會受損,且很難彌補,進而殃及后面的學生,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其實,不論本土教育國際化、國際教育本土化,還是跨國界的全球公民教育,都在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學生被國外大學的錄取情況,只是國際化教育學校辦學質量的結果之一。
注:本文摘自紐約時報
官方微信:CAMFORD-SJZ
學校地址:石家莊市正定縣石油三處正定基地大院內(新安派出所北側)
電話:0311- 86337716